2019年5月9日 星期四

這樣做,福報不請自來!

☞ 關注 关注微信公众号国易华人联盟(ID:unfengshui)

國易華人聯盟
國學|易經|哲學
關注

戰國時期的傳奇人物鬼谷子,是縱橫家的鼻祖,道家的代表人物,兵家尊稱他為謀聖。鬼谷子的學說非常重視實用性,即便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非常高的借鑑價值。
鬼谷子認為,欲成大事者,必須有非常強的應變能力,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局勢。尤其是逆境中的反應,更能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和修養。
在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或他人無端的指責時,如果處理不得當,很容易橫生枝節。
“要怎樣才能讓我的人生更加順利呢?”




遇到不順心的事時,想想以下三句話,讓你走出困境,豁然開朗,好運隨著而來。





遇橫逆之來而不怒

遇到不順心的事,不發怒、不埋怨,這是一種修為。
要知道,人這一生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或是碰上不順眼的人。
可有的人,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容易變得煩躁不安,煩躁到對任何人都要發脾氣。
這是相當幼稚的!發脾氣並不能解決任何實質性的問題,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距今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曾告誡世人:“不遷怒,不貳過。”
曾看到這樣一則小故事:
一位老先生常到一家商店買報紙,可那裡的服務生總是一臉傲慢無禮的樣子,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
雖然這位服務商做事效率高,可是缺乏禮貌就一定會流失客人,沒有了客人服務速度再快,又有什麼用?
朋友對老先生說,您為何不到其他地方去買?
老先生笑著回答:“為了與他賭氣,我必須多繞一圈,浪費時間,徒增麻煩,再說禮貌不好是他的問題,為什麼我要因為他而改變自己的心情?”
老先生的話頓時讓朋友恍然大悟。
真正聰明的人,在遭遇不順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抱怨或是發怒,而是冷靜下來,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想對策解決。










遭變故之起而不驚

遭遇突如其來的變故時,不驚慌失措,這是一種氣度。
沒有人的生活會一直一帆風順,在遭遇變故的時候,一個人的應變能力很大程度決定了他的成就。
宋朝有一個叫呂文靖的人,他有四個兒子。
為了考驗出哪一個兒子兼備宰相之才,他吩咐丫鬟在四個孩子的玩耍的院子裡,故意摔碎一件珍貴的玉器。
目睹玉器摔碎的整個過程,四個孩子中,有三個孩子“啊呀”一聲,急忙跑去報告夫人,只有二公子公著,凝然不動聲色,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
呂文靖見此狀,就問他:“玉器摔碎了,你為什麼一點也不著急?”
公著平靜地回答:“父親,已經碎了,急有何用?”
果不其然,後來公著做官做到了宰相。
成大事者,遇事處變不驚,這是一種難得的氣度。
就像晚晴兩代帝師翁同龢所言:
“自古以來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
在生活中,有穩定性格的人常常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能理性地思考事情,做出準確的判斷,而不會為一時的情緒迷失方向,或為一時的脾氣打亂全盤計畫,他們做什麼事都不慌不忙,其實,他們也會緊張,但他們從容的心態可以把棘手的事情變得清楚分明,讓一團亂麻變得充滿條理。這種穩定和個性有關,更需要一定的歷練,可以有意識地培養。








當非常之謗而不辯

受到他人無理的指責或誹謗時,不爭辯或反駁對方,這是一種胸懷。
活在紅塵俗世,無論是誰都會被他人評論,說長道短,偶爾也會遭遇別人的諷刺、謠言和誹謗。
如果面對這些中傷和誹謗,採取不解釋,不爭辯,便不會擾亂自己的內心。
王陽明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之後,誹謗和議論他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是嫉妒他的權勢,有人是不滿他的學說。
但王陽明對此並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修養自己的心性,盡心盡力地傳承“致良知”的思想,他深知“濁者自濁、清者自清”的道理。
 “人貴在自我修養,假若自己確確實實是個聖賢之人,縱然別人都來誹謗他,也不會對他有任何損害,就好像浮雲遮蔽太陽,浮雲怎麼可能對太陽的光明有所損害呢?”
很多時候,面對一些人和事,我們選擇閉嘴,保持沉默不是因為我們心虛,而是讓事實說話,不是因為我們畏懼,而是讓時間驗證。清者自清,時間能看清;人品端正,事實會證明。
在大事面前,不慌不忙,
在瑣事面前,不氣不鬧,
在流言蜚語面前,淡然一笑,
在指點議論面前,從容不迫。
详询WeChat 190819856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