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道教對古代科學最大貢獻,竟是發現了大腦功能?——白龍王許少峰(鋒),道教文化復興中華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聲音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天文、地理、化學、醫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學以及民族習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白龍王(微信ID: wlfengshui

道教文化與生命科學

「我命在我不在天」,這是千年來引導道教信仰者自強不息的生命觀。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道教都曾為中國古代生命科學的多個領域做出過重大貢獻。


解剖學

以維薩裡的著作《人體的構造》為標誌,現代解剖學形成於16世紀。在中國,對人體構造的探索則早得多。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即有記載:「夫八尺之士,死可解剖而視之。」唐《黃庭遁甲緣身經》、《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等道經載有關於人體五臟六腑的具體描述,說明當時確已有道士在進行解剖人體的實踐。

唐宋《道藏》中收錄了眾多與《黃庭經》有關的五臟六腑圖,如《黃庭五臟圖》、《黃庭五臟內景圖》、《黃庭五臟六腑導引圖》、《五臟旁通導引圖》。其中,宋代吳簡的《歐希范五臟圖》和楊介的《存真環中圖》,對人體從咽喉到胸腹腔各臟腑,以及經脈的聯附、水谷的泌別、精血的運輸等情況,都進行了較為細緻的觀察與描述,是世界上較早、較為精確的人體解剖圖譜,是我國解剖學史上最重要的成就。

心理學

道教的性命之學包括兩個方面,性就是人的心理,「神」「性」「心」等概念都是人的心理活動;命指人的生理活動,修命的目的是實現生命的無限延長。性、命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基礎。所以性命必須雙修,即將心理與生理活動統一起來,只有在身心統一的情況下,才能實現長生的目標。道教認為,「形者神之宅,神者形之用」「養生先養性」正是認識到了心理對生理的作用。可以說,道教所有的生命學說都是在形神統一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


道教對古代生命科學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大腦的功能。道教典籍將大腦分為九宮,最重要的部分稱為「泥丸」。魏晉時期,《黃庭經》對泥丸有「腦神經根字泥丸」、「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夫人當中立」、「保我泥丸三命錄」等描述,已經朦朧地認識到泥丸與人的「元神¨有關。

至宋代,道教對大腦的認識有了大的進展,南宋《修真十書》明確提出「腦為六神之宅,泥丸為元神所居之官」的觀點,認為大腦的功能是「日則接於物,夜則棲於夢」,指出大腦是人感知覺的器官,也是產生意識活動的器官,在中國醫學史上首次否定了「心主神」之說,是對大腦功能的正確認識。書中說:「人不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

若神居其谷而不死,人安得而死乎。」這表明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道教對人腦功能的認識就已接近現代醫學水平。道教的這種腦主神元說,大大彌補了中醫學的不足,是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


道教認為,喜怒哀樂等情緒一旦過度都會導致疾病,而且「情志不調」是百病之源。莊子云:「將盈嗜欲,長好惡,同性命之情病矣。《雲笈七簽》說:「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安,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與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也。」這裡明確指出疾病可以由心理活動的失調而引發。對此,道教提倡用老子所說「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的自然心態加以調節,並結合各種養生修煉的手段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這與現代心理醫學的觀點不謀而合。

道教認為,人要想在其安身立命的天地間得到好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然後人類才能長久安寧。——白龍王(ID:wlfengshui)







版權聲明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及綜合:亞洲改運大師(ID:xmfsxsf)、國易沙龍(ID:guoyi7107)、國易華人聯盟(ID:unfengshui)、白龍王(ID:wlfengshui)編輯整理,旨在分享多元化知識,弘傳國學,普及道學,如涉及版權請告知。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歡迎讀者分享或發到朋友圈,任何媒體平台未經許可不得私自轉載或抄襲,請遵循相關法律法規,侵權必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