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你可知何為真人?


☞ 关注微信公众号国易华人联盟(ID:unfengshui)
國易華人聯盟
國學|易經|哲學
關注



真人一詞最早出於《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真人既天尊,是道教的崇敬對象和效仿的榜樣,在品級上,它高於一般的仙人,而且大多經過封建帝王的冊封。四大真人即為其代表。

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覺醒,覺悟的人稱之為真人。

常用作稱號,如關尹子、文子、列子、莊子在唐代皆封為真人,鬼谷子、張三丰、王重陽、安期生等皆為得道真人。道德經與四子真經所代表的玄學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

《鬼谷子》:“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得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窮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生受於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一。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一出於物化。知類在窮,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長也。靜和者,養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執一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志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志。”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篇》:"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漢 淮南王《淮南子·本經訓》:“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賈誼《鵬鳥賦》:“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釋智遺形兮,超然自喪;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漢王逸《九思·守志》:“隨真人兮翱翔,食元氣兮長存。”

三國阮籍《大人先生傳》曰:“太初真人,唯大之根.專氣一志,萬物以存.退不見後,進不睹先,發西北而造制,啟東南以為門.微道德以久娛,跨天地而處尊.夫然成吾體也.是以不避物而處,所賭則寧;不以物為累,所逌則成.彷徉是以舒其意,浮騰足以逞其情.故至人無宅,天地為客;至人無主,天地為所;至人無事,天地為故.無是非之別,無善惡之異.故天下被其澤,而萬物所以熾也.若夫惡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爭求,貴志而賤身,伊禽生而獸死,尚何顯而獲榮?悲夫!子之用心也!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喪體,誠與彼其無詭,何枯槁而逌死?子之所好,何足言哉?吾將去子矣。”

魏晉《太上經》曰:“混茫之氣,變化為真人,與時翱翔,有名無體。”

魏晉《洞元自然經訣》曰:道言:真人者,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

南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經》曰:天尊:道性無隱無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現在,非未來,非過去;非因所作,非緣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為之法,皆是無常。虛空無為,是故為常。虛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無為;無為者,即是常樂。

道性、天尊、真人、無為、虛空等等,都是同體異名的概念。如同佛性、佛、真如、法身一樣。
详询WeChat 190819856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