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

認識自我,共情他人,別讓憤怒吞噬


☞ 關注 国易华人联盟(ID:unfengshui)
國易華人聯盟
國學|易經|哲學
關注


我們身處在一個“易怒”的時代,怒氣很容易一觸即發。當你發怒時,你是否會有意識的控制怒氣,還是任由它發洩在人或事物上呢?


憤怒是一種潛在的負面情緒,若不能有效處理,那一定會滋生出更強烈憤怒情緒,直到憤怒佔據我們頭腦,沖掉我們的理智……那時可能會做出很多過激的行為……這樣,對自己,對別人都會造成傷害。


憤怒並不只是「我很生氣」,有時候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是在關係裡面跟對方過不去。憤怒會以非常多種方式、面貌呈現。


有的人憤怒時,就是不想讓自己好過;有的人跟另一半吵架,就是用耍賴的招數;有的人因為一直壓抑憤怒,所以呈現出來的是自己很委屈。


不論什麼方式,探討到最後其實都是憤怒。


如果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障礙,就會一直陷在這個障礙裡面。


憤怒有許多不同的表現,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講出來,有時候可能壓抑在心裡,不論有講出來或沒講出來,內在那股力量都會讓憤怒延續,長期累積下來,就形成怨恨。怨恨就是這些憤怒的累積。


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憤怒的模式:我們為什麼生氣?如何表現生氣?我們一定要去覺知,看見這個特定模式背後的念頭。


很多人際關係是失衡的,一方明顯處於強勢,一方明顯處於弱勢。並且,強勢的一方攻擊性很強,同時又不允許弱勢的一方表達他的感受。 


但是,憤怒一旦產生,就一定會尋找宣洩的出口。弱勢一方根本不能直接表達憤怒,那麼,他們絕對不敢違背強勢一方的要求,絕對不敢挑戰強勢一方的意志,在強勢方的強大攻擊下,他們唯唯諾諾,乖得不得了。


這種關係場出現父母和孩子中,以及丈夫與妻子的關係,家暴由此而來。父母也最容易以愛之名攻擊孩子,然而,不管父母的愛有多偉大,被攻擊的孩子都有憤怒產生,他們都得找到宣洩憤怒和還擊的方式。迫於處於劣勢方往往會選擇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非常普遍,並不是只有嚴重失衡的關係才會產生被動攻擊,實際上一般失衡的關係一樣也會如此。在一般的親密關係中,被動攻擊也是常見的調節機制。瑞士女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她的著作《怒氣與攻擊》中描繪說:


(關係的)一方佔有優勢而另一方處於劣勢,優勢的一方對劣勢的一方心存顧忌,從而不得不作出某種程度的妥協,而劣勢的一方對優勢的一方則感到某種畏懼,必須表現出反抗才能使對方作出讓步……(雙方)進而形成一種脆弱的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雙方便會發生衝突。此時,若強勢的一方採取攻擊行動,弱勢一方大多會以被動攻擊,如沉默不語、躲避、哭泣、離家出走等等,來進行自衛。這時,強勢的一方將感到自己被忽視、被冷落、被蔑視而生氣。與此同時,他也會為自己的攻擊行動所帶來的後果感到懊悔,從而採取某種彌補措施,並作出讓步,使雙方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因此,在配偶關係中,被動攻擊有時會起到調節機制的作用。


但同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反省一下,我是不是喜歡使用被動攻擊。正如維雷娜•卡斯特在《怒氣與攻擊》中所建議: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問一問自己:你是否通過語言、態度、姿勢等等傷害過別人,在這樣做時裝作若無其事甚至和顏悅色?如果你經常這樣做而自己並未意識到,那麼,你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看看你的自我定位是否出現了偏差,你同別人的關係有哪些不正常。


處理情緒,不是隱忍、壓抑、爆發憤怒,而是,要知道自己為什麼有這個情緒,內心真實的聲音到底是什麼?接納自己的情緒,共情他人的情緒——對於關係,至關重要。


其實產生憤怒時什麼都不要做,只要觀察它就好了,釋放憤怒念頭,借此認識自己。嘗試非常仔細的觀察每一個念頭。如果可以看到憤怒背後的念頭,憤怒就會自然而然消融。

WeChat:190819856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